親子教育:挫折容忍力:學跟挫折做朋友

近年,年輕學子為了細微原因(考不好、口角、失戀、長青春痘)輕生
的新聞,常讓社會驚嘆、讓家長心碎;結論不脫「挫折容忍力太弱」的「草莓族」責備論。但是,「草莓」又是誰培育出來的?


[@more@]

面對不如意,高難度功課

        公園裡,媽媽帶學齡前的兒子散步,兒子看到別的
小朋友吃蘋果,吵著「我要吃那個!」媽媽真的上前跟別的小孩的家長要了一顆蘋果給兒子。

到這一幕,政治大學心理系兼任教授陳皎眉很驚訝,腦海裡立刻浮現役男在地上打滾、哭喊「這不是肯德基」的電視廣告。她說,這位媽媽雖然為了滿足孩子的欲
望,幫孩子要到蘋果,卻失去機會讓孩子了解:人生的現實是「不是想要什麼就有什麼」的。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,如何面對這些「八九」,成為高難度的人生功
課。在台北市知名「貴族」學校任教的陳老師努力安撫班上午休時間吵鬧的學生,隔天家長來「溝通」:「不要強迫我的小孩做他不喜歡做的事,這樣會壓抑他的成
長和學習。

孩子太順遂,家長有責任

        陳
老師有一次勸學生吃掉營養午餐裡的紅蘿蔔,家長一樣要求老師別強迫小孩。「現在的家長實在太順著小孩了。」她無奈地說。陳皎眉認為,有些年輕人缺乏挫折忍
受力,其實跟父母過度呵護有關,事事順著孩子,「太順心的環境,孩子就學不到社會規範,也學不到如何處理挫折。」但人生原本就不完美。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
泰指出,父母的呵護大傘也伸張到校園,讓老師的管教動輒得咎,「老師反而要討好學生,讓孩子更自以為是」。日本社會稱這類過度伸張權利的家長為「怪物父
母」、「暴走父母」;學校演話劇,只有許多「白雪公主」,沒有「七矮人」,因為家長都求自己的孩子非演「白雪公主」不可。

沒遇過挫折,怎學會處理

        薛
承泰說,現代的職場競爭更形激烈,一路成長順遂的孩子反挫的程度也更大;最近有社會新鮮人求職面試被淘汰,轉身就跳樓自殺。這樣的死,比鴻毛更輕。「要把
挫折當成常態,讓克服挫折的時間縮短,培養免疫力。
」精神科醫師王浩威說,沒有遭遇過挫折,就學不會怎麼處理。許多父母努力為孩子鋪設坦途,從小為孩子挑
最貴、最好的學校,選最好的老師,並設法讓孩子得一些獎,進好大學;但出了社會,很多事是家長沒辦法操控的,孩子終究面對空前的挫折感。王浩威奉勸父母,
愛孩子就讓他多磨練,比如,「上大學的兒子要騎機車上課,父母就別用危險的理由不准」。

過度的讚美,自我不真實

        有
一派教養論建議父母要常稱讚孩子,但陳皎眉發現,「家長應用得太過頭,變成過度誇獎」,長久下來,孩子認識的是「不真實的自我」,只要表現不佳,挫折感和
情緒起伏就很大。「對孩子的讚賞,適度就好了」,陳皎眉說,父母讓孩子接納「有長處,也有缺點」的自我,才能面對真實世界。王浩威觀察,媒體也影響部分年
輕人的挫折忍受力。像「超級星光大道」等選秀節目,常見的賣點就是參賽者因失常而痛哭,努力打拚後終於敗部復活;製作單位塑造「挫折之後就是成功」的假
象,歌頌成功,也用挫折來催淚,簡化了挫折的衝擊。

與失敗共存,成長維他命

        有
時,人就是得學著與失敗共存;結局不見得都會如人意。如果不懂得如何與挫折做朋友,可能引發骨牌效應,從此一蹶不振。「正面思考是醫治挫折的良藥。」教育
部訓委會主委柯慧貞說,焦慮症、憂鬱症患者面對挫折常難以招架,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正面思考能力。她建議從小培養正面思考習慣,學習解決問題,讓挫折成為孩
子成長的心靈維他命


PS:面對挫折備忘錄

父母要學習「讓孩子為自己負責」。比如:孩子賴床屢勸不聽,父母與其生氣,不如讓孩子面對上學遲到的後果。

讓孩子自己選擇,並承擔責任。選擇打電玩或是做功課,由孩子自己決定,並承擔後果。

重視「過程」而非以「結果」苛責。換個角度,許多不如意也沒那麼嚴重。

別當「怪物家長」,阻礙老師的適度教導。

鼓勵孩子參與課外活動,有機會當志工更好。

多看、多聽名人的失敗與挫折經驗,參考度比成功經驗高。

從小培養正面思考的能力,相信任何事情有正面意義。

 


作者:實踐大學心理輔導老師吳健豪

資料來源:整理自聯合晚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