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中李媽媽:我有2
個小孩,5歲及7歲,因為帶孩子,我辭去工作變成專職媽媽。先生早出晚歸,為了縮減我和社會、先生之間的差距,我很努力參加一些演講、收聽節目、看書。但
想請問,我邀請我先生參加周末的親職教養講座,他總說沒空或是要去打球。而且他平常回到家,小孩都已經要睡覺了。我很擔心,孩子的成長,沒有爸爸陪伴,將
來雙方都會有遺憾。
[@more@]
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陳藹玲(Irene媽媽):
李
媽媽為了專心於孩子的教養辭去工作,成為專職媽媽,又為了不與社會脫節,經常自我充電,努力精神值得學習。但夫妻如何同心?不一定要勉強先生參加一些活
動,像我的先生非常忙碌,大部分都是透過我來幫他參與孩子的成長。例如,我看書、上網查資料,經過我先吸收、學習後再與他分享觀念和經驗,如果他有不同的
想法,也經常會討論甚至辯論,最後會得到一些共同的養育價值觀。這種分享的方式對先生是比較實際,同時也很有用的。
也
建議李媽媽必須在「對的時間和地方」與先生分享,雖然要爭取他的認同,鼓勵他不放棄父親角色的權利義務,但也不要在他很忙很累,或工作途中跟他討論這些,
反而會有反效果。每天讓先生可以親親抱抱孩子一下。工作忙碌回家時,如果孩子已經睡了,不妨與先生分享今天孩子白天的點點滴滴,以及遇到的一些親子問題,
提出來與先生一起想辦法解決。但必須提醒李媽媽,分享孩子的議題時,是一件開心的事情,千萬不要變成一種「嘮叨」或是碎碎念。另外,也要讓孩子懂得父親的
辛苦,尊重爸爸體恤爸爸!做媽媽的妳,這個階段先要做的「結合劑」,讓親子彼此在對方心中不缺席。

適時再與先生約法三章,請他務必保留每周
固定的時間給家庭,每一個月只要撥出兩個周末,做為親子活動日。活動不一定完全以孩子為主,應該以全家人為主,例如:全家人一起看書、到公園嬉戲,探親、
購物、甚至打掃房子,都能製造全家人的共同回憶及話題。例如喜歡打球的爸爸可以教孩子打球,很快父子就是最佳球友了。聚會也可以從每月兩個周末慢慢變成四
個周末,漸漸地增加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時間,達成大家全贏的結果。
資料來源:整理自聯合晚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