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子天下~資優生是”特殊”不是”厲害”

資優生是「特殊」不是「厲害」?資優班老師給家長的5提醒

作者:親子天下 
shutterstock

shutterstock

作者:張益勤

什麼樣的小孩會被鑑定為資優生?資優生就是成績好、什麼都會?面對社會對資優生的刻板印象,國中小資優班老師提出對資優教育的3個迷思,也提醒有意報考資優班的家長、孩子,事前做好兩個準備。

各縣市國中小的資優鑑定從去年底陸續展開,經過智力測驗,最近各校也開始鑑定資優生的最後階段「新生觀察」,將透過團體上課的方式,由專家、老師觀察學生是否真的具備資優生的特質,或者只是擅長考試的學生。

面對資優班的招生,資優班老師建議,家長要先屏除對資優生的迷思,才能為資優生的未來做好準備,以下是資優班老師給家長的5個提醒:

提醒一、打破迷思,資優班不是升學班

「望子成龍」是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期待,台北市西湖國小資優班老師邱鴻麟也遇過許多家長送小孩到資優班,是希望資優班會有很多作業、考試、比賽,讓孩子透過反覆練習,獲得學科上的成就。但是邱鴻麟強調,資優班是透過課程找出孩子的天賦,而非認知、技能的訓練,與升學無關。

台北市龍山國中資優班老師鄭志鵬也認為,一般人把資優班想成菁英教育,他認為,資優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找出他們的優勢,「資優生是『特殊』不是『厲害』,資優課程是要讓不同孩子都能得到適合的課程」。

提醒二、資優生不是什麼都很厲害

鄭志鵬說,很多人都會認為,「資優生就是什麼都很厲害」,讓資優生只要一表現不好就會被質疑「你不是資優生嗎?」,但是事實上,資優生並非全才,多數是偏才。「即使是數理資優生,他們的數理成績也不一定好」,鄭志鵬說強調,資優生可能思考、反應能力很好,可是並不一定「會考試」。「有些考試考的是『精熟』,但是偏偏有些人擅長的是實作」,鄭志鵬也說,有時候資優生因為學得快,可能反而不夠踏實,在學習表現上不符合一般人的期待。面對這樣的學生,他常用專題的方式,讓資優生一下子挑戰很難的題目,增加他們的興趣,再反過來教基礎概念。

提醒三、資優生沒有比一般小孩更懂事、成熟

資優生的光環經常讓孩子承受莫名壓力,讓鄭志鵬替自己的學生叫屈,「其實他們除了是資優生,也是一般的國中生」,意味著,一般國中生會有的行為、偏好、會犯的錯,在資優生的身上也會有。譬如國中時期的學生在意同儕、人際,在資優生身上也會。「資優生也是普通生」,鄭志鵬期待大人能夠用更平等的眼光看待資優生。

提醒四、提前打聽資優班的師資、課程

即使是資優班,也各有特色,尤其師資掌握了資優班的品質,是資優班成功的關鍵。邱鴻麟強調,資優班因為沒有固定教材、教法,而且面對的學生差異性、特殊能力可能很不一樣,因此一個成熟的師資培養至少需要五至七年,才能建立資優班教師的協作、教育觀、教師合作,給資優生完整的學習。他建議,若是有資優班的老師一直換,五年一直調動,那麼家長可能就要慎思。「有品質的資優班在設備上也會比較完善」,他舉例像是自己的學校就有3D列印機、顯微鏡等,豐富的資源以滿足資優生學習需求。

提醒五、善用外界資源理解資優生

每個家長都渴望多認識自己的小孩,「鑑定出是資優生就是給家長一個暗示,可以從資優的角度了解孩子」,鄭志鵬說,家長可以透過坊間的一些書籍,來理解資優小孩。他舉例,有些人會誤解資優生在人際上會有問題,可是根據他的經驗,這些孩子大多敏感,很會察言觀色,所以可能人際關係更好。另外,有些家長在發現自己孩子是資優生時也會擔心「自己是不是不夠聰明,要怎麼幫助孩子」,他則建議家長可以去問學校裡的特教老師,或是有些大學(像是師大)的特教系諮詢專線,多認識孩子的需求。

打破各項迷思,不僅是家長要事前做好的心理準備,更是協助家長在與長輩、親朋好友溝通時,更能正確的理解資優生,一起成為孩子教育路上的支柱,希望讓家長與孩子在資優教育上不孤單。

*文章來源: 翻轉教育~親子天下*教與學的對話-教育現場https://flipedu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3276 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